沈药有心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沈药有心药 >> 正文

“沈药有心药-心灵树洞”回信合集 (第三期)

发布时间:2024-11-01     访问次数:

伴随着期中的来临,“沈药有心药-心灵树洞”已经上线两啦!承蒙同学们的信赖,近期我们的“心灵树洞”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来信。本期树洞回信中,我们再次精选了一些来信,也许信中的问题也是你此时此刻的困惑希望我们的回复,能够对大家都有所启发。

一、问:对外界很敏感,因为一点小事总是怀疑自己,特别怕自己出错,怕被别人多想,去上课的路上会神经质到两分钟翻一次书包怕带错书。

答:首先,敏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是高敏感的人:

1.高敏感可能是天生的,先天的生理基础很难改变。高敏感人群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感受到特定的刺激,能更快速、更敏锐的感知到气味、光线、声音以及情绪的变化。这是进化的结果,要知道,感知力敏锐的人在危险来临时有更高的概率存活下来。

2. 高敏感是一种能力,他们情感细腻,能共情他人,与人建立亲切的连接,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3. 高敏感有时会让自己受伤。高敏感人群由于太容易感受到细微的变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难被恰到好处地养育,这会使他们常常感到被伤害。

如果你是一个高敏感的人,你可以:

1. 正视自己的天赋,自我接纳是一剂良药,对于高敏感人群更是如此。

2. 学会自我保护。想要不被消极情绪伤害,首先要觉察到它的存在。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它们在提醒我,我受伤了,我感觉到受伤并不是我的错」,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行动,比如正念关注身体、腹式呼吸、蝴蝶拍等。当安抚自己之后,去关注目标就是一个有效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想想自己正在做的事,以及自己要去向何处,这些都能帮助自己离开思维反刍,避免反复咀嚼伤人的感受。

3. 了解自己的边界。共情能力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高敏感人群在感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消极情绪时,会忍不住想要提供帮助,当然,他们也会成为别人诉苦的首选对象的,高敏感人群很容易产生情绪耗竭,因此,需要了解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区分他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拒绝。

当然如果这份敏感,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每两分钟翻一次书包,甚至到了强迫检查而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的程度,那可能需要去寻求更专业的帮助。

最后,敏感是一份生命礼物,让你感知这个世界属于你独特的美和智慧~


二、问:干任何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狠不下心来对自己去蜕变。每天晚上反思自我但是第二天并没有做出很大的改变,总是拖延,而且过几天就会忘记初心。想要每天都在进步,但总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想远离手机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却又离不开手机。屡试屡败,我该怎么办


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拖延? 

1. 拖延症的完美主义倾向 

很多拖延症都有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在真正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容易踌躇不前,直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行动。

2. 拖延其实是一种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的中间状态,既没有彻底放弃摆烂,却也没有立刻开始,于是就只能借助“拖延”将一件事情悬置起来不作处理。

弗洛伊德认为,拖延行为并不是偶然,而是潜意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

也就是说,潜意识中的焦虑、冲突、矛盾等等都可能导致人的内在对完成某件事情产生抵触情绪,继而拖延。

比如,你对申请留学这件事迟迟无法展开行动,或许是因为你根本就不想继续读书,而是想找个工作;又或者,你和朋友约好了下午出门玩耍,但你一直躺在床上不想动,或许是因为你今天的状态并不是很好,其实你应该在家好好休息。

如何减少拖延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1. 停止自我指责

当拖延出现时,不必急于指责自己。拖延或许只是你正在内心制定你的行动优先级,或者在思考完成某件事的更优解法。有的时候,在拖延的过程中,灵感也会闪现,从而使事情的进展更加顺利。

2. 将事件与自我价值区分开 

当我们迟迟无法开始做某件事时,往往是因为我们对这件事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此时,事件已经不单单是它本身,它还可能涉及到个人的自尊、自我价值、欲望等等。

因此,当你拖延时,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在乎这件事的结果,这件事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真的能代表我的全部水平和能力吗?

适当将自我和事件进行解绑,仅仅投入在事件本身上,或许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你的拖延。

3. 理解拖延的意义 

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拖延提示着你内心的冲突,提示着未被觉察的恐惧和焦虑,提示着暂时无法接受的现实,亦或者,它在提醒你,比起计划中的这件事,你潜意识中还有更渴望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三、问:不敢上台演讲怎么办,一上台看到很多目光看着就会头脑一片空白。


答:公共演讲恐惧,是一种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或表达时产生的强烈恐惧感。这一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影响着众多人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公众人物,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其困扰。

研究显示,超过70%的人在某个时候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公共演讲恐惧。这一惊人的数字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演讲恐惧呢?

1.准备充分:准备是基础。演讲之前,把内容写好、背好,多练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2. 练习:找几个朋友当你的观众,模拟面试和演讲。练得多了,你就不那么怯场了。实在找不到人,就对着镜子练,对着空气练。

3. 心态:放平心态,面试官、观众都是人,他们不会因为你一句话说不好就把你怎么样,先完成,再完美。

4. 放松:演讲前,可以通过冥想,腹式深呼吸,放松自己。

5. 多经历:找机会多参加面试,多上台说话。


四、问:想问一下来大学后,发现每个人对校园活动都十分积极,或是为了分或是因为兴趣,可我并不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更享受一个人的时间,但经常会因为别人的积极参与而感到十分焦虑,这种该怎么办?


答:合群重要还是自己开心重要?

合群,意味着融入和归属。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让我们感到温暖。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人类的幸福感往往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你与他人分享快乐时,那种共鸣是无与伦比的。可是,有时候,合群也可能让你迷失自我。为了迎合他人,你可能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己开心,则是内心的自由。追求快乐意味着倾听自己的声音,做真正的自己。正如一句话所说:“快乐不是拥有,而是成为。”当你找到内心的宁静时,那种满足感是无法用外界的认可来替代的。然而,孤独也可能随之而来。过于关注自我,有时会让你与周围的人产生距离。

那么,如何平衡这两者呢?首先,了解自己的需求至关重要。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与朋友一起欢笑,还是独自享受一杯咖啡的安静?其次,尝试在合群与自我之间找到一个交集点。也许你可以选择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能够理解和支持你的真实自我。

真正的合群,是在尊重自我的基础上建立的。

当你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


问:来到学校后,跟舍友相处不好,觉得舍友说话很阴阳怪气(可能是错觉吧)咋办


问:朋友总爱开不恰当的玩笑,但我指出来后,他又说我太较真,我该怎么处理这种事呢

答:以下迹象,表明你正处在一段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

在刚建立一段关系时,我们倾向于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尽可能在朋友或者伴侣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但这也会给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制造机会接近我们,Ta们用自身的短板作为「诱饵」,来博取别人的同情与好感。

你可能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这样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中,直到这段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你的生活。

在这样一段关系中,你会感觉到窒息、恐惧、无助,甚至震惊。

为什么会掉进「不良关系」的陷阱

这些「不良关系」会先向你抛出一个「诱饵」:对方会让自己看起来特别需要帮助,不知情的你帮了Ta们后,对方会表现出特别感激的样子,让你感到自己的出手相助是值得的。

如何避免陷入「不良关系」

大多数刚从一段「不良关系」中解脱出来的人可能会认为,防止一段关系结束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要进入到这段关系中。    

简而言之,就是在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一次研究中,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有过类似的感受,由于不信任或者忽略了自己的直觉,他们没有注意到关系早期出现的危险信号。其中一位参与者建议,在一段新的友谊中出现不良事件的那一刻,就好好审视你们之间的关系。

避免自己陷入一段「不良关系」,你需要识别这3个迹象:

1.新朋友或恋人占用了你过多的私人时间,或者过早分享了太多的个人隐私。

2.对方在聊天中滔滔不绝,只讨论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而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和感受。

3.总是抱怨你不够积极主动,不能理解他们等等。如果一个朋友总是在抱怨你的缺点,那就趁早离Ta远远的吧。


问:同门关系处不好,很烦,太累了


答:做好课题分离。课题分离(出自《被讨厌的勇气》)是帮助减少界线恐惧,发展合理界线的第一步。它的核心思想是:分清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自我心理发展成熟的标志。只有分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线,你才能够在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区分课题的原则是:行为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就像任何设立界线的行为一样,课题分离不是自私自利和冷漠无情,而是给你一个原则与界线,去拒绝你感到不舒服的,本属于他人的课题。

如何让课题分离显得不那么无情可以遵照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说的原则: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心灵树洞  疗愈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