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药有心药-心灵树洞”已经上线两周啦!承蒙同学们的信赖,近期我们的“心灵树洞”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来信。树洞君整理了大家的来信,发现同学们的心理困惑似乎都有一些相似性和普遍性,我们特精选了一些来信,也许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你和朋友们此时此刻的心声和困惑,那么,诚挚邀请你和你的朋友们一起看看树洞君的回复,也许能够对大家都有所启发。
一、想问问喜欢一个人但不敢表白怎么办,没事的时候脑子里心里全是这个人。
答:喜欢一个人却不敢表白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状态,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里有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
1.自我评估: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不敢表白。是害怕被拒绝,还是担心会影响到现有的友谊,或者其他原因?
2.增强自信:比如:改善外在形象、提升内在素质、培养独特的个人魅力等。
3.逐步接近:你可以先尝试与这个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友谊,多了解对方,也让对方更多地了解你。
4.寻找机会:生活中总会有很多适合表白的时机,比如:一个只有你们两个人的聚会,或者一个特别的节日。
5.心理准备:事先想象一下可能的反应,以及你将如何应对。
6.真诚是关键:当你决定表白时,真诚是最重要的。坦诚地表达你的感情,即使结果不如预期,至少你努力过,不会留下遗憾。
7.接受所有可能: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学会接受。如果对方接受了你的感情,那么恭喜你;如果被拒绝了,也不必气馁,至少你勇敢地尝试了。
每个人和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可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祝你好运!
二、有时候想合群,融入集体,想和朋友一起上课下课一起走。但有时候很不想朋友在旁边,只想一个人默默呆着,所以对身边的朋友很冷淡。感觉自己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好多人为什么啊?
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和被接受。这种愿望引导我们寻求和维持人际关系,也让我们能在生活中充分地开发自己。但对于有一些人来讲,有些时候社交场合可能引起他的回避。
在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种依恋类型,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者通过不允许他人靠近来减少被抛弃的可能,Ta们疏远他人,会选择暂停或逃离关系以避免冲突。可以发信息就绝不打电话,一到集体活动就找各种理由回避,路遇熟人怕打招呼,假装低头玩手机。
当然无论是社交中的回避,还是依恋中的回避,都是有功能的,回避是心灵深处对自我的守护。但人们在回避的同时,也回绝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在这个多元化世界中,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也需要理解社交行为背后的复杂性。
也许你可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你对朋友很冷淡?你觉得自己给他们带来了哪些伤害?你想要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的?你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了解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三、家长总是觉得自己不上进怎么办,明明成绩已经很好了?
答:几乎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过度的期望有可能成为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心理学顶级期刊《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的期望和批评,与年轻人的完美主义密切相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内化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并依靠它来获得自尊。当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时,他们会陷入自我批评,不断追求完美,而完美主义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会导致更高的抑郁、焦虑水平。
当你不再想满足父母的期待,你可以怎么办呢?
1.面对现实父母
做好能做的,接受改变不了的。
2.面对内在父母
很多人经过长久的心理斗争,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期待已经搅在一起,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这时候我们需要慢慢去理清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父母的期待。
3.可能的破解之路
是对自我感受力的慢慢培养,通过新的关系对自我进行有限再养育,包括但不限于读书、交友、接受心理咨询等。这个过程未必都是愉快的,因为所有的改变都意味着辞旧迎新,辞旧就预示着分离。
愿所有人都能在爱的关系中体验到自己已经足够好,和自由。
四、每天觉得压力很大,怎么办?
答:当今社会,每个个体都可能处在压力之下,可能是因为学习或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这时候,首先就需要你评估一下压力的水平了。
当你仍然能正常工作学习,为了管理压力,你可以做如下调整:
1.压力源管理
看看是否可以调整当前生活安排,尝试拿掉压力源,以及尝试创造轻松时刻,安排休息时间。
2.放松练习。
可以采用一些肌肉放松练习的方法。
3.接受不完美。
我们可以尝试问一下自己,你所担心的事真的有可能发生吗?花一些时间去辨识并整理压力源对自己的意义,接受自己和生活的不完美。
当你评估你已经因为压力而无法正常工作学习,也可以去寻求专业的帮助,例如就医或者去学校的心理中心。
总的来说,压力是面对压力源时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如果能对压力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对压力源的成功应对,我们就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累积愉悦体验,促进自己的成熟和成长。
五、家长总是希望我多联系,可我不想联系。总希望我多回家,可我不想回家。希望我以后就业不用离开他们,可我更不想。他们说需要我,因为他们身边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我无法反驳,甚至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我总觉得被牢牢绑在了家中,一辈子也没有自我。
答:在有一些家庭中,存在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这也涉及个体与原生家庭分离的问题。家长试图控制孩子,原因有很多,有些家长想要控制孩子,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也有家长控制孩子,想要防御自己曾经经历的失控;又或者是在那个家庭系统中的平衡需要孩子来维持。
想要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是需要勇气的。如果你确定希望与原生家庭分离,你可以
1.增强自己的价值感。
2.去清晰觉察伤害和影响是什么。
3.认清现实,诉诸行动。
当然也有人最终选择忠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哪怕回到家庭中,要继承相应的创伤和痛苦。做出选择的过程,可能需要很多探索和尝试。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去察觉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或者察觉到了也很难改变,不妨试试积极地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最后,衷心希望你能看见自己的力量,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做真正想做的事。
六、最近抑郁了怎么办?
答:怀疑抑郁倾向,可以去医院精神科就医,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也可以先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预约咨询先评估一下,预约电话:024-43520396。
七、对未来特别焦虑怎么办?
答:焦虑很多时候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心理学家Scott Stanley(2017)称,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the ageof ambiguity)。焦虑是现代人面临的最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为了应对焦虑,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给焦虑命名,例如我的焦虑叫职业选择焦虑,我的焦虑叫健康焦虑等等,觉察焦虑背后的来源。
2.关注当下,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
3.正向的自我对话,用积极的话语来鼓励自己,例如焦虑情绪虽然让我感觉很不好,但我有办法处理它。
4.充实闲暇时光,可以选择看书,听音乐,运动等,进行自我照顾。
最后,如果你的焦虑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精神科门诊,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帮助。
心灵树洞 疗愈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