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药有心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沈药有心药 >> 正文

【沈药有心药】心灵树洞回复第九期∣两个人在关系中都很被动,有疏远感

发布时间:2025-06-18     访问次数:

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灵树洞。

本期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两个人在关系中都很被动,有疏远感。

2.科研热情被严重打击,很灰心。

3.我被恋人以外的人吸引了。

4.每天都早上睡下午起,想改都无从下手…


1.感觉两个人在关系中都很被动,有疏远感。

问:感觉两个人在关系中都很被动,有疏远感。

答:同学,你好!真心为你拥有这份珍贵的亲密关系感到开心!社会心理学里的“相似律”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伴侣间相似性能提升幸福感,虽然你们在回避特质上的共性可能带来相处摩擦,但这同样也能成为彼此舒适相处的根基。

在亲密关系互动中遇到困扰很正常,查普曼博士的《爱的五种语言》或许能为你们打开新思路。由于成长环境和基因差异,每个人表达与感受爱的方式都像专属密码。想要更好地理解彼此,关键在于破译对方 “爱的语言”。

这五种独特的 “爱的语言” 分别是:

(1)肯定的言语:用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传递爱意

(2)精心的时刻:全身心投入的陪伴,创造共同的美好回忆

(3)接受礼物:通过仪式感满满的赠礼传递心意

(4)服务的行动:主动分担事务,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

(5)身体的接触:牵手、拥抱等亲密肢体接触,拉近距离

这里有个实用小妙招:制作一个双栏对比表,左侧写下你习惯的爱的表达方式与渴望被爱的方式,右侧记录你观察到的伴侣的偏好。完成后,找个轻松的氛围,和对方坦诚分享这些发现。通过深度沟通,明确彼此最在意的情感需求,逐步磨合出专属于你们的爱的沟通模式。

2.科研热情被严重打击,很灰心。

问:作为一名高年级的研究生,我面临着导师时间紧张,无法给予我足够科研指导的现实,这迫使我不得不自学,并独立探索。看到其他同学与导师的频繁互动,我常常感到羡慕。我自认为智力水平和天赋都不低,但常常发现自己在付出大量努力后,才追赶上他人的起点,这种感觉非常令人痛苦。我原本对科研充满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热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仅科研上,我的整体生活和其他方面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我对自己的评价也随之不断下降。

答:同学,你好!感谢信任。这份真诚对沈药君来说意义非凡。在研究生阶段,因导师事务繁忙而难以获得充分指导,这是许多同学共同面临的心理困境,你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种挑战。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科研的热忱与自身能力的肯定,展现出极强的自我效能感,这是非常珍贵的心理资源,也是推动你持续前行的内在动力。

不过,我也敏锐察觉到,长期在缺乏及时指导的科研道路上摸索,让你逐渐产生自我效能耗竭感。就像心理学中的 “习得性无助” 理论,当个体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会逐渐丧失对结果的掌控感。但即便在这种困境中,你仍在咬牙坚持,这种坚韧的心理韧性,印证了你强大的内在力量。或许正是你潜意识中对科研的深层热爱,以及对自我能力的高度认可,支撑着你不断突破心理舒适区。

你提到对其他同学与导师频繁交流的羡慕,这本质是归属需求未被满足的体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是人类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在学术领域,与导师建立良好沟通关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满足情感联结需求的重要方式。从认知行为理论来看,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认知模式,导师指导学生是其工作职责,合理的沟通需求并非 “打扰”。

在沟通技巧方面,行为塑造理论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策略。提前整理问题清单、解决方案思路,以结构化形式发送导师,这不仅能提升沟通效率,更能在潜意识中增强你的沟通掌控感。这种行为模式的改变,有助于打破因沟通不畅产生的焦虑循环,重建与导师沟通的良性心理反馈。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共同探索更多适合你的沟通策略,心理中心永远是你情绪的避风港。

3.我被恋人以外的人吸引了。

问:我和对象是异地恋,几乎半年才能见到一面。我被对象以外的人吸引了。看到过讨论这事的帖子里,很多人建议维系现有关系,但也常有人称这是“精神出轨”,提问者往往带着惋惜和抱歉。这让我困惑:被别人吸引真的可耻吗?

现在的关系无法见面也似乎没有未来,而新认识的人让我感觉被理解。离开,好像就是背叛;继续,又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而且异地恋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我卡在中间,不知该往哪走。

答:同学,感谢你的信任和坦诚。站在这个十字路口,确实艰难:一边是努力经营却看不到未来的关系,一边是带来“被理解”吸引但可能引发道德质疑的新方向。

你提到在现有关系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这具体指什么?你在亲密关系中最看重什么?

关于被对象之外的人吸引是否“可耻”,你的困惑说明你并不确定。想象一下,内心可能有两个声音在争论:

(1)一个说“这不道德/可耻”:请它说说,这种想法从何而来?受谁或何事影响?

(2)另一个说“追求幸福没错”:也请它讲讲理由,这些想法又是怎么形成的?

换个角度想:如果是朋友向你倾诉同样的困扰,你会如何看待TA的选择和处境?拉开距离,也许能看得更清。

既然对现状不满,不妨思考:

留在当前关系:还有哪些努力可以尝试,也许双方未来能走到一起?

选择新方向: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羞耻感?怎样选择和对象坦诚沟通?何时结束没有未来的关系?你准备好了吗?

最终,选择权在你手中。祝福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4.每天都早上睡下午起,

想改都无从下手…

问:我的作息时间通常是上午睡觉,下午起床……但奇妙的是,在夜晚我的工作效率反而更高,精神状态也更为饱满,这要比早睡早起的时候要好……只是上课的时候常常不小心睡着了。如果不用上课,我可能会继续这样的生活节奏。但现在想要调整作息,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答:同学,你好!真的很佩服你对自身生物节律的敏锐觉察,能根据自己的状态灵活安排工作,这种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超棒!在社会节奏的大框架下,我们难免要协调个人作息与外界要求,这种矛盾感确实让人无奈。

好奇你上午睡觉、下午起床的作息模式,是从小就形成的 “天然生物钟”,还是某个阶段因为学习、工作或生活变化逐渐养成的呢?在不得不切换到与自身节律不符的作息时,你一定摸索出了不少独特的适应小妙招,能和我分享一下吗?

习惯的养成就像搭积木,都是从一块块 “小积木” 垒起来的。如果想调整作息,不妨从设定小目标开始,比如采用“小步子”原则,每天先尝试提前5分钟起床,适应一周后再推进;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安排喜欢的奖励,像看一场电影或吃顿美食,用正向反馈强化改变。毕竟一口吃不成胖子,循序渐进才更轻松。

万一在课堂上不小心睡着了,错过了课程内容也别慌!现在很多课程结束后老师都会发布课件,或者你可以和关系好的同学约定互相录音,还能借来笔记补重点,这些都是及时补救的好办法。相信你能慢慢找到个人节律与外部要求的平衡点!